我是山西太原的家长。女儿再过几个月就上小学了,我们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我们听说别人家的孩子上学前就参加了各种兴趣班、培优班,有的孩子已经能识几百个汉字,会两位数以上的加减法。我们的孩子除了正常的幼儿园教育外,没做过早期开发,会不会一开始就落在别的孩子后面啊?
我非常理解太原这位家长的担忧。
中国当代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一出生,在带给我们一份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份深深地隐忧:我们该怎样做,才会让孩子聪明、优秀、卓越,至少不至于落在别人孩子的后面?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教育是一片空白。中国的教育序列里从来没有一堂课是教父母怎样当孩子的家长,但是中国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理念却是高度一致,整齐划一:
孩子刚开始呀呀学语,我们就要教他(她)识字、识数、念英语单词,背唐诗;
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我们就要牵着他(她)的小手,带他们去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这种兴趣班大多数只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
我在杭州做家长讲座时,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一位邻居曾经给她的女儿报了8个学前兴趣班,而她自己只给孩子报了两个,她觉得有点愧疚,也很对不起孩子。她希望我能够给她一点建议,到底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为合适?
这让我很无语。我真的无法告诉这位家长,应该给孩子报多少个兴趣班。
中国的家长在做这些选择时是有一个理论做指导的。这个理论就是一句影响了中国亿万家长二十多年的“专家论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这究竟是专家的名言还是商家的蛊惑,但多少年来,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把这个论断视为至理名言,并逼着我们的孩子身体力行的去实践。
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早教理念层出不穷,各种早教机构粉墨登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各种诱惑中牵着孩子的小手左顾右盼,流连忘返……
相比之下,这位坚持让自己的女儿只接受正常的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家长反而变成了稀有物种,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异数。所以,她在女儿即将踏入小学门槛的前夜孤独了,忐忑了、不安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漫不经心真的让女儿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这里,我想很肯定地告诉这位太原妈妈,恭喜你!你做对了!因为你尊重了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给了你的女儿一个至少是正常的童年。
中国近二十年来甚嚣尘上的所谓早期教育,最大的错误在于,严重违背了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当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从0—3岁,他们的主要任务只有一个字:玩!在玩和游戏中用眼睛、用手、用心灵感受他们周边的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如果讲学习,那么,玩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的也是唯一的学习方式。3—6岁,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配合幼儿园教育,让孩子接触最浅层的文化知识,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关键是要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的向往……
而这个现阶段的早期教育,实际上是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本应该以“玩”为己任的年纪,粗暴地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利;在孩子们还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为谁学习,学习有什么乐趣的年龄,就逼着孩子踏上了“学习”、“考试”的不归路。
这样做的恶果是,孩子们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不仅没有丝毫的向往和好奇,而且充满了恐惧和抵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一个很深刻的烙印:学习和考试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聊,最枯燥、最痛苦的事。而且,这种痛苦效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学业负担加重而与日俱增,最后甚至演变成厌学、惧学、辍学、逃学……
所以,太原这位妈妈有理由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哪怕孩子入学前的知识点近乎于一张白纸,但她的心灵是纯净的,安静的,孩子对学校生活没有恐惧,没有抵制,甚至还有一丝的向往和好奇。这就足够了!
如果说,真的有所谓起跑线上的输赢,那么,我们要恭喜您,您的女儿已经赢得了起跑线上那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