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将学习与快乐挂钩,"成学"教育把学习与辛苦挂钩。而实际上,当学生将学习与辛苦挂钩的时候,需要家长的指导水平要高很多。否则孩子很难成学;而学生将学习与快乐挂钩的时候,家长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足够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养。
所以先问问自己对学习的看法是一件苦差事,还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是前者,那么即便现在成绩很好,这种情况是不持久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便成绩很差,也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不同学习习惯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我们身边都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明明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就不行了,或者明明初中成绩很好,高中就很差,亦或者明明高中成绩很好,到了大学就淹没在平凡之中,不再拔尖了。其实这就是学习习惯在与学习节奏的契合中,产生方法的差异。
小学——知识点少,孩子只要认真就能学好。
初中——科目多,知识点少,第一发育阶段,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时孩子认真的习惯并不一定有好的成绩,还需要学会做好学习流程。
高中——科目多,知识点多了,第二发育阶段,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此时孩子有一个好流程和认真的学习是不行的,还需要开动自己不成熟的理性思维,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系化。
大学——科目少,知识点更深了,此时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除了认真、有条不紊、善于总结,还需要大量的广闻博见,从而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所以学习可以说是一招鲜,吃遍天,但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鲜”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当心“鲜”不变,变成了“馊”。
3.不同学习方法产生不同的知识基础
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有偏科现象,偏科的问题就是因为不同的学习方法产生不同的知识基础。
现在很多人都说女孩子适合学文科,而男孩子更多的偏向于理科。就如同面对一个心爱的东西坏了,理科思维最先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坏,是什么原因;而文科思维最先关注的是好可惜、难过。其实两种思维无好坏之分,只不过这也诠释了,不用思维下的学习方法所产生的知识关注点不一样,也就会导致基础不一。
所以要想不偏科,自己就要做到有一个完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是靠自己听进去,汲取出,完善好的。
4.不同基础知识决定不同的学习成绩
这一点毋庸置疑,基础是大头,掌握了基础,其实就捏住了成绩的把柄,剩下的无非是在优秀与更优秀之间选择,而不会在学霸与学渣之间徘徊